{{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客家話——香港原居民的語言寶藏
楊安琪 編輯手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思想的傳播媒介,更是自我價值認同和族群傳承的精神必需。它塑人於無形,影響族群於深遠。然而如同許多重要事物一般,往往到逐漸失去時,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它存在的重要性。
在收到劉鎮發教授的《香港客家話研究》書稿之前,我鮮少注意過在香港有這樣數量龐大的客家族群,但如在本書所言: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報告,香港人口中大約有一成是客家人,700萬人口中仍有20萬人能說客家話。事實上,在百年前,香港新界遼闊的土地上,正是客家原居民族群開墾、耕種、採石、建立家園,在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大都市之先,奠定了新界族群的最初面貌。最盛時期,九龍和新界基本客家化,客家話成為當時的強勢語言。
如今的香港社會,已很難看到百年前的客家影子。
語言變遷與歷史文化發展相輔相成,這讓我對於這一族群更加饒有興趣。第一次跟劉鎮發教授約談見面時,他爽快地邀請我:「來我們這邊坐坐。」於是帶上書稿,驅車近一個小時來到了元朗客家村落,彷彿離開了城市的喧雜,進入了世外桃源,屋舍儼然,許多人家門前種著農田或花草,鄰里之間相熟相知。在我們走訪與聊天的過程中,劉教授一直在用客家話與鄰里交流,他說,如今許多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已經完全不會說客家話了,而他仍然堅持用客語和家人溝通,「傳承是要從自身做起的」。
的確,劉教授一直身體力行,致力於對香港客家話進行保育與推廣,這既是他的母語,更是他的身份認同與心力所在。要專注做成一件事很難,要專注做成一件也許不被許多人關注的事情,難上加難,要專注一件甚至正走向式微、凋零的事情,更是最寂寞不過、也最需要堅持不過的了。正是對於客家話的危機感與使命感,劉教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德國完成生物學博士後,毅然「棄理從文」,轉而攻讀語言學,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後,全心投入方言研究以及香港原居民客家話保育,這是一份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對客家文化的初心,促使他筆耕不輟,多年來不斷收集香港客家話的語料,力求從語言學角度深入研究,以文字和語音形式保存這一方言的青春面貌。
劉教授也無不遺憾地提到,雖然現在客家話已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但客家話的式微早已無可逆轉,很有可能在不久將來,這一曾經的第二大方言將消逝在香港社會中。一門語言的消逝,往往帶走一個族群的文化根基。正因如此,劉教授將對於客家話的語言學記錄與研究、對客家族群的深厚情感與認同,傾注於《香港客家話研究》。這本語言學著作,既是給客家話研究者、客家族群的禮物,也是為普羅大眾打開一扇窗口,使之對客家話以及香港客家族群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既然是一本語言學著作,最重要是保證其學術性與準確性。劉教授的最初文稿在內容邏輯和結構方面已經相當完整,由語音到詞彙、語法、句子層面來剝絲抽繭,還原香港客家話的原貌,並將之與廣州話、梅縣話進行比較。但由於本書也希望能讓非語言學背景的大眾讀者對客家話有所了解,所以在編輯的過程中增加了對於一些語言學知識的基本介紹,如中古音(中古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對於文稿中存疑、缺漏、前後不一致的地方,我與劉教授多次溝通修改,確保表述清晰明確,體例統一。
除此以外,本書還收集了大量的客家話慣用語,從四字詞組到俗語、歇後語、謎語等,在與劉教授溝通過後,我們一致覺得應以音頻的方式同步呈現,因此由劉教授親自錄音,我們將客家話慣用語音頻以二維碼的方式附在書中,讀者只需掃一掃,就能聆聽客家話慣用語,感受香港客家話原汁原味的魅力。
希望藉本書的出版,能夠讓更多人體會香港客家族群的語言文化,更有興趣來認識和學習客家話,保育香港本土方言,也留住香港歷史的芳蹤。
客家話是香港新界原居民方言之一,承載了香港客家人的文化傳統和族群特色。曾為香港第二大常用語,僅次於粵語。2014年,客家話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納為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本書從語音、詞彙、日常用語等方面對香港客家話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描寫和分析。並將香港客家話與廣州話、梅縣話等進行比較和歸納,是一部了解和研究香港客家話的學術力作,對保育香港地方方言和傳統特色文化有重要意義。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