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古今形體之辨,方言聲氣之殊,
部分班列,開卷瞭然。
無一義之不詳,一音之不備矣。
《康熙字典·序》
----------------------------------------------------
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下詔始修《康熙字典》,由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及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擔任主編,另有二十八人任纂修官,歷時六年成書。《康熙字典》廣收當時漢語中漢字的點畫寫法、音讀和義訓,乃漢代《說文解字》以後的字典之集大成者。
▲中國山西省晉城市中華字典博物館展品
圖|網絡
作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之巨著,辭書之權威,《康熙字典》有其獨特魅力和特色:
▷ 收字豐富齊全,《康熙字典》共載47,035字目。字之別體、俗寫均錄。書末附《補遺》,收冷僻字;附《備考》,列無可考據、有音無義或音義全無之字。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 結構分明,易於查閱。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按地支分為十二集,每集再分為上、中、下三卷,構成正文共三十六卷。以214個部首分類,一一列出《廣韻》、《集韻》、《韻會》、《唐韻》等韻書的音切,並注有「反切」、「直音」兩種注音。
▷ 廣採文獻,引經據典,輔助釋字。多引《尚書》、《孟子》、《莊子》、《荀子》、《世紀》、《左傳》等經、史、子、集之書為證。
《康熙字典》問世后,歷經三百年仍長盛不衰,它的文字、音義、書證被廣泛引用,它的編纂方式也成為了後世出版字書的藍本。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具有極高的研討價值。著名歷史學教授、敦煌研究學者郝春文認為,時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閱讀古籍、整理古文獻、從事古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書,尤其是在俗文學研究如敦煌學領域,它是手頭必備之書。
▲《康熙字典》道光七年(1827年)重刊版
圖|維基百科
在《康熙字典》眾多刊印、重印、影印版本中,清末著名出版商同文書局版本發行量較大,流行較廣。2015年,香港中華書局以同文書局原版為底本,精印再現,且附錄王引之的「字典考證」於後供參照,以飨讀者。
▲《康熙字典》 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此版呈豎排,字跡規整有力,層次清晰分明,墨色濃郁。一冊成書,漆皮燙金精裝,祥雲封面,大氣明堂。無論是家庭文化典藏,抑或是學術考查研究,都是無出其右的珍貴之選。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