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新書上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創系十週年叢書
本叢書將數十位作者、編者通過文字和出版聯繫在一起,有史學有文學,由考古學到人類學,自戰國時代至二十一世紀,給讀者呈獻一趟歷經古今中外數十個城市的超時空之旅。
/ / / / / / / / / /
客人來訪,都說香港城市大學方便,以其連接交通樞紐,毗鄰購物商場。商場被學生戲稱為「白區」,從白區穿越時光隧道,通過紅門,進入紫綠藍黃紅區,便是大學。的確,校園商場,幾近無縫接軌,大學在城市之中,城市也在大學之內。在大學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中文及歷史學系」,師生們也在埋首研究和書寫城市。中文及歷史學系由創系系主任李孝悌教授建立之初,即以中國口岸城市研究為主要發展方向。光陰荏苒,轉眼十年,是時候交些功課,本輯「創系十週年叢書」,即立意於此。
我們去年年末邀請一些同仁為叢書撰著,今秋陸續收成,發現大家竟不謀而合地皆論及或立足於城市,且古今相投,前後呼應。古代方面,有兩千多年前的楚都紀南城(沈德瑋),千多年前的長安與上黨(呂家慧)、寧波和日本福岡與奈良(李怡文)。近代方面,有兩本不約而同地以十九至二十世紀的香港為主題(程美寶、陳學然),但一旦講到香港,便不得不論及鄰近城市。有兩本分別追溯蕭紅在哈爾濱和上海(劉東)、饒宗頤在新加坡(楊斌)的人生軌跡,但這兩位主角最終都魂歸香港。二十、二十一世紀之交,人類學家(曹南來)遠赴巴黎、羅馬,尋覓的卻是溫州的身影。即便是文學創作,兩位作家(馬家輝、陳志堅)既生於斯長於斯,自然亦從香港出發,或在九龍碰上李小龍,或到上海尋覓魯迅。
倘若讀者覺得老師們的文筆太老氣橫秋,不妨來點「小清新」,讀讀城大本科生的文學創作——特別感謝潘步釗博士和陳志堅博士兩位中學校長為本系開設文學課程,給學生悉心指導,並多年擔任本系主辦的「城市文學獎」顧問和評判。二人合編《城市微縮》,收入本系和城大其他學系本科和碩士生的散文作品,他們對同學的讚許和鼓勵,想必比本校老師更為中肯。同時要感謝的,是本系同事范家偉,他編輯《鑽燧薪傳》,收入多年來碩博士在讀和畢業生的學術論文,邀請校外人士評審,敦促同學改進,一如既往地為學系的研究生教育嚴格把關。
同事們平日在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埋首書齋,即便在走廊碰面,也只是匆匆點頭問好,隨即返回自己的天地,所謂君子之交是也。師生在課室相見,花開花落,又是一個畢業季,又是一個開學日,都未必記得彼此的名字。同事師生間的相識與相遇,儼如城市行人擦身而過,份屬隨緣。猶幸的是,「叢書」將接近五十位作者和編者通過文字和出版聯繫在一起,有史學有文學,由考古學到人類學,自戰國時代至二十一世紀,給讀者呈獻一趟歷經古今中外數十個城市的超時空之旅。各部作品體例不同,寫作風格有異,但都不會因為篇幅短小便顯得內容膚淺,而是盡量做到言之有物。讀者若能從叢書序號1讀起,一本一本讀到第12號,浸沉在昔日都城的繁華盛世,看到它們煙飛灰滅或今不如昔,則對自身有生之年所目睹的城市興衰,不會感到不解或感傷。最後讀到年輕人的寫作,聆聽他們對城市的觀察與隨想,理解他們在微縮的時空裏,如何把文字化作一道掌風,對抗遺忘,最終夢遊至那「不存在的城」,也許便是希望所在,亦算是我們出版本叢書的一個不經意的成果。
程美寶、陳學然 謹識
2024年秋冬之際,深水埗與九龍塘之間
▲本文摘自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創系十週年叢書總序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