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江湖藝人講講規矩

江湖的藝人對於社會裏得百行通。無一行不懂,無一事不明,才算夠格。社會裏半開眼的人管他叫「生意」,又叫「老合」(江湖藝人)、吃張口飯的,他們自稱叫「擱(gé)念」。念是「不成」的侃兒。沒吃叫「念啃(kèn)」,沒錢叫「念杵頭兒」,沒有心眼的人叫「念攢(cuán)子」,沒有眼的瞎子叫「念招兒」。

 

江湖藝人在早年是全都打「走馬穴兒」(走一處,不能長佔,總是換地方掙錢,江湖人叫走馬穴),向來不靠長地(長地是指固定演出場所),越走的地方多,越走的道路遠,越有人恭維說他跑腿的,跑得腿長。可是走那河路碼頭,村莊鎮市,各大省城,各大都會地方,不論天地間的什麼事全都懂得,那才能算份腿兒。如有事不懂便擱一事,一行不懂便擱一行,到了哪個地方,事事不明,事事不懂,便算擱了念啦!不用說發大財「火穴大轉(zhuàn)」(在一地方演出掙了大錢了),就是早晚的啃(kèn)食休想混得上,就得念啃的。吃一輩子生意,由小學到老,也不敢說到家。

 

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做事的人,只能懂得他本行的事兒。惟有吃擱念的人,是萬行通的。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沒開過果局子,沒做過賣鮮貨的小買賣,任你多聰明,要買鮮貨,也得由着人家賺你的錢。買的沒有賣的精。買賣人有三不賣:不夠本不賣;賠錢不賣;不賺錢不賣。到了吃擱念的人,譬如他們沒做過鮮貨行的買賣,得懂鮮貨行的事兒,別人遇事不擱便念,江湖人是不擱不念的。有天我走一家估(gù)衣舖前邊,見有一位老合正買估衣,他要買人家的一件皮袍。估衣行的人認識他是老合,沒多要錢,要十五元錢,這位老合他還要再少花個一兩元錢,明着說不大合適,都是熟人,他向賣估衣的人說:「砸砸漿行嗎?」我走到那裏正聽到此話,因為我懂得這句行話,估衣行的人管着少給錢、再落落價錢,說行話叫做「砸漿」。我聽他說這句話,我站住了不走啦,聽他們個下回分解。那估衣行的人說:「先生要砸漿,只能砸搖個其,多了不成。」估衣行的人管一元錢調(diào)侃兒叫搖個其。那位老合就給人家十四元,把皮袍買走啦。我就知道這位老合夠程度,他懂得估衣行的侃兒,砸了搖個其的漿,他少花一元把皮袍買去。不用往大事上說,就以他買皮袍的事說吧,他懂得估衣行的事兒,到估衣舖買東西,就能少花錢,那就是懂得一行的好處。諸如此類的推試,老合們要是百事通,有莫大的好處。

 

說起江湖藝人的規矩,非我筆下所能盡述,也是很多的。他們守其規矩,較比其他守規矩都好,也值得人欽佩的。第一是生意人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拘在什麼地方見着,一見面就得道「辛苦」!如若煙台的老合離開了煙台,要往青島去做生意,搭輪前往,到了青島不能立刻做買賣,得先到各處拜會。其實在青島的老合也不是青島的人,也都是別處的人,他們不過早去些日子。先到青島的為主,後到青島的為賓,行客拜坐客,賓拜主,是江湖人最重要的規矩,名曰「拜相」。拜會同道的人也有許多的好處,譬如變戲法的人由別處到了青島,要做生意,趕巧了各雜技場兒沒有閒地,要做買賣沒有地,焉能掙錢?如若按着江湖的規矩,不做買賣,先拜會同道,與同道取了合啦,能夠有人讓給他塊地,讓給他個場兒,叫他們掙錢吃飯,還能把當地的風土人情一一詳告,到了掙錢的時候,能夠又容易,又多掙。譬如,要是到了青島,他自尊自貴不按着江湖的規矩拜會同道,若趕上雜技場兒沒有空閒的場兒,不惟沒有人讓給他場兒做買賣,要和誰打聽當地的風土人情,也休想有人能告訴他。

江湖藝人是最有義氣的,拜會同道還有一種大好處,如若不願意在青島做買賣,當地老合們能夠給他凑盤費,叫他另往別處去做生意。大家凑路費的事兒是司空見慣,並不出奇。江湖人做生意,在各省市的雜技場撂地兒,也有一定的規矩。譬如一個市場之內有兩檔變戲法兒的,若是拉場子做生意,必須兩檔子戲法隔開了,離着三兩個場子才行,絕不能挨着上地(做生意)。市場的地方很寬大,能容得開多少檔子玩藝兒是那樣的;如若市場地方狹窄,容納不了兩檔子玩藝兒,沒法子辦了,亦許打把式賣藝的挨着打把式賣藝的,說書挨着說書的,賣藥挨着賣藥的,可是挨着做買賣,也最少要相隔一丈地才成。江湖人管江湖人尊敬的稱呼都稱「××相法」,挨着做生意,也得「相挨相,隔一丈」。

 

江湖人的玩藝兒是各有專門,不論研究出什麼玩藝兒,都能久看不煩,百聽不厭。它還有興隆地方繁華市面的好處。想當初東安市場剛開辦的時候,並不是盡做買賣的商家,在那時候,東安市場的雜技場兒較比如今的天橋兒還齊全、還熱鬧哪。近年來東安市場成了大商場啦,那東跨院裏的雜技場兒還要保存哪。設若那個雜技場兒取消了,那東跨院裏就沒有人去了。生意場兒,吸引觀眾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到了鄉間,不論是哪個地方,要是有人提倡在那裏創立個集場,或是在那裏創辦個廟會,為首開辦的人得先邀生意檔子吸引觀眾。興隆方面要是沒有生意檔子參加,任他辦理得多善,也吸引不住人兒。關外的岳州會,關裏的鄚州廟,可稱得起最有名兒的廟會吧,那「海(hāi)萬」(有名的)的「神凑子」(大廟會),也以生意檔為主體。各鄉鎮的會首都和生意人聯絡。如若要開廟、立會,都和生意人首領商議,請些生意檔子,才能開廟立會哪!

那麼,生意人的首領又是誰呢?據江湖人說,生意人的首領是賣梳篦(bì)的,哪裏有新開辦會,和他商議好了,他就能把各樣的生意約來,他還得幫着會首們來指定文武地來。什麼叫文呢?哪叫武呢?拉洋片的、變戲法的、耍狗熊的、打把式賣藝的,都是武買賣、武生意。唱大鼓書的、唱竹板書的、賣梳篦的、賣刀剪的、賣藥的、算卦的、相面的,都是文買賣、文生意。文檔子挨着文買賣,武買賣挨着武生意。譬如有四檔子文生意,當中間來檔子武生意,鑼鼓亂響,吵的那四檔文生意說話也不得說,聽什麼也不得聽,那就不用幹了。各廟會的文武地兒也有一定的秩序。譬如某處有個廟會是四月初一吧,到了三月的月底,各樣的生意、各樣的玩藝兒就都來齊了。會首與賣梳篦的事先把地均配好了,初一清晨早起,各種的生意、各樣的玩藝兒,就都按着秩序上地。各樣的玩藝兒都上了地啦,可是變戲法的還不能開鑼,打把式賣藝的也不能張嘴兒…… 各樣生意,都得等着會頭。如若那賣梳篦的一張嘴,你瞧吧,各樣的生意全都張嘴,打鑼的、敲鼓的、喊嚷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誰有能耐誰掙錢。沒能耐的圓不上黏兒(招攬不來觀眾),跟海子(南苑圍場,此處藉指圈子)裏的鹿一樣愣着。倘若會首們向生意人故意為難,故意刁難,勒索銀錢,把錢要得離了範圍,生意人們商議好了,給他們「叩棚」,由賣梳篦的把攤子一收,挑着擔子,圍着各玩藝兒場兒一轉悠,您瞧吧,老鄉:變戲法的不變了,唱大鼓的不唱大鼓書了,文武兩檔的生意全都收拾起來不幹了。多咱把所爭的問題解决了,那賣梳篦的一上地,各樣的玩藝兒才能上地。如若賣梳篦的挑着擔兒離開會場遠走了,凡是玩藝兒也都一檔子跟着一檔子地全都「開穴」(即是另往他方)。任他會首有多大的本領,也留不住一檔子的。江湖人的團體是這樣團結的。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即是外鄉人難惹本地人),惟有江湖人是不怕的,可說是「遠來的和尚會唸經」。

▲本文摘自《江湖行當》

  閲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