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灣區漫步

中秋特輯:松塘古村夜燒番塔與佛山秋色

適逢中秋佳節,擁有豐富人文歷史傳統的粵港澳大灣區,有甚麼特別的節日慶祝活動呢?今天我們來到佛山,為各位介紹兩項古老有趣的民俗活動,祝所有讀者朋友佳節快樂,闔家團圓。

松塘村燒番塔

松塘古村位於佛山南海區,至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村內古松矗立,環繞水塘,風景清幽,因而得名。

在珠三角地區,中秋節有一種叫做「燒番塔」的習俗。相傳這個習俗來自於元末農民起義,人們以點燃番塔為信號,在中秋夜舉兵。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習俗逐漸演變為人們祈求農業豐收,生活幸福的活動。歷史悠久的松塘古村,保留了許多昔日民俗,令今日遊客大開眼界。

▲佛山南海博物館展出的燒番塔模型及說明展板

《羊城竹枝詞》中有句云:「維艇先登得月樓,管弦如市鬧中秋。兒童一夜燒番塔,明日旗燈尚未收。」說的就是這個中秋的獨特風俗。人們用磚瓦砌成向上逐漸收窄的塔形,塔內塞入柴草,中秋夜晚點燃柴火,柴火燃盡後整個塔身燒至通紅,人們用扇子向塔口搧風,火花就會從塔周圍的縫隙,以及塔頂小洞噴出,形成壯觀的火花噴泉。據說火光越旺盛,就意味着該村來年能獲得豐收。

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是中秋節舉辦的一種活動。「色」原意為裝飾,「秋色」即是秋天舉辦的,可以讓人見到美好事物的活動。它起源於兩晉時期兒童舞草龍慶豐收的「耍樂」。到了明代,隨着佛山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和繁榮,人們開始以民間工藝展示和文藝表演的方式慶祝中秋。清代詩人岑澂曾寫《竹枝詞》一首,描寫當時情況:「柚燈如晝妒姮娥,絲竹沿街按節歌。紙馬蓮舟都入畫,果然秋色比春多。」

佛山秋色的民間工藝展示主要包括紮作、砌作、針作、裱塑、雕批等工藝。它一般會以大巡遊的方式展示。分為燈色(各種造型的彩紮)、車色(花車彩架)、馬色(騎上紙馬扮演故事人物)、地色(扮演故事人物)、水色(展現水上意境的紙紮)、飄色(用長竹竿挑起的彩燈)、景色(反映物品的彩燈)七大類,如今還會有花車、表演、音樂、戲曲等元素助興。秋色的規模越來越大、技術也越來越高、觀賞性也越來越高,於2008 年成為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秋色花燈(劉集民 攝)

佛山秋色這項活動,還與香港本地一項特別的節日民俗有關。香港長洲舉辦的太平清醮有兩項最著名的活動,一是搶包山,二是飄色巡遊。飄色的「飄」,指的是巡遊中的表演者站在若干人推舉的小木板上,看起來仿佛凌空飄浮。表演者通常都是體型輕巧的小朋友,他們扮成各種傳統歷史文化故事和社會時事中的人物,每年長洲各街道的機構與街坊都會構思出新花樣,十分吸引。傳說20 世紀2、30 年代,有長洲人觀看佛山秋色巡遊,隨後將這個節目帶回長洲,才慢慢成為了一項當地特色。

▲佛山秋色(彭飛 攝)

閱讀推薦

主編:陳萬雄

編著:劉集民

策劃:小白楊工作室

出版社:中華教育

ISBN:9789888860074

 

本叢書每冊書以「歷史-現實」「自然-人文」「大灣區內地城市-港澳」三條線索貫穿全書,帶給香港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遊覽一般的閱讀體驗,在輕鬆自然的閱讀氛圍中了解大灣區城市風貌,認識國家與地區的發展。當前,香港正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家發展大局,本地的教育課程改革亦對通識課程做出指導,要求青少年學生前往內地遊學,深入了解國家,培養愛國愛港,投身國家發展的情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叢書的出版順應了本地需求,響應了國家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