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灣區漫步 │ 從千角燈、麒麟舞到彩紮、寮步香市……

東莞擁有悠久歷史,至今為止已經形成國家、省級、市級、鎮街級的完整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其中市級名錄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120項,省級以上名錄44項,國家級名錄8項。今天我們就選擇在東莞非遺展覽館中展出的若干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字中體驗東莞的非遺文化。

燈彩(東莞千角燈)

2006年第一批非遺名錄

民國楊鶴賓《東莞竹枝詞》云:「一燈千角慶元宵,趙氏天潢衍宋朝。但願燈花來報喜,三年抱兩飲燈燒。」在東莞方言中,「千角燈」和「千個丁」寓意添丁納福。

 

相傳千角燈原為宋朝宗室後裔東莞趙家獨有,元初開始紮製,每十年紮燈一次,懸掛在趙氏宗祠。千角燈分為燈頂、燈柱、燈體、燈帶、燈尾五部分。燈頂由圓形大寶頂和八條立體彩龍的骨架組成,八個角各有三條燈帶垂落,雙面繪有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燈體由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兩百餘個浮凸立體結構拼接而成,精巧絕倫。

▲東莞千角燈(劉集民 攝)

麒麟舞(樟木頭舞麒麟)

2011年第三批非遺名錄

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樟木頭舞麒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表現麒麟作為神獸的各種動物化動作;另一部分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麒麟降福人間,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福。

▲東莞非遺展覽館內展出的麒麟(劉集民 攝)

彩紮(麒麟製作)

2014年第四批非遺名錄

彩紮是一種普遍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的傳統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慶、遊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以篾骨紙裱做出相應形狀,同時輔以表面彩繪。麒麟彩紮是製作麒麟舞表演所需麒麟的美術工藝技藝,採用竹篾、黃藤、宣紙、紗、兔毛、布料、光油等多種材質,並經過多重工序製作完成。麒麟身上的彩繪圖案體現祥瑞,表達人們的美好祝願。

▲東莞非遺展覽館內展出的彩紮麒麟頭部(劉集民 攝)

寮步香市

2014年第四批非遺名錄

沉香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古籍記載它具有多種功效,藥用已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沉香在東莞種植歷史悠久,東漢時期已有人培植,唐代起成為皇家專享。到明朝嘉靖年間開放給民間使用和貿易,隨即名揚四海,享譽至今。也因原料種植在東莞最為普遍,當地特產的沉香也被稱為「莞香」。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云:「東莞之寥步,凡莞香生熟諸品皆聚焉」,寥步即寮步,鎮內有著名的牙香街香市。東莞寮步香市與廣州花市、羅浮藥市、合浦珠市並稱為「廣東四大市」。由宋朝至清末,莞香在寮步香市集散銷售,運往國內各地,甚至遠銷海外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東莞寮步香市不但是地方特產與商業傳統的結合,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見證。

▲東莞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博物館標題為饒宗頤先生所題

莞香還與香港地名由來有密切聯繫。永言〈香港地名考〉提出香港地名由來的「莞香說」,認為東莞南部及香港新界(今天仍有香粉寮等有關的歷史地名)所產製的莞香,會先運到尖沙咀香埗頭,然後載至香港仔石排灣。香木到了石排灣,或北上廣州城,行銷至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或運往海外銷售,香港由此得名。1953年葉靈鳳以葉林豐的筆名在《大公報》專欄「太平山方物誌」撰寫〈香港的香〉一文,宣傳香港地名來源的莞香說,並將其收錄於在1958年出版的《香港方物誌》。1959年,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香林中英對照著作《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中,將永言〈香港地名考〉作為香港命名來源的正確解讀。

閱讀推薦

主編:陳萬雄

編著:劉集民

策劃:小白楊工作室

出版社:中華教育

ISBN:9789888860067

 

本叢書每冊書以「歷史-現實」「自然-人文」「大灣區內地城市-港澳」三條線索貫穿全書,帶給香港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遊覽一般的閱讀體驗,在輕鬆自然的閱讀氛圍中了解大灣區城市風貌,認識國家與地區的發展。當前,香港正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家發展大局,本地的教育課程改革亦對通識課程做出指導,要求青少年學生前往內地遊學,深入了解國家,培養愛國愛港,投身國家發展的情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叢書的出版順應了本地需求,響應了國家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