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梁啟超:舞一筆而動天下

中國歷史最大的變革,就是數千年封建帝制的完結。而中國社會最為動盪、民心士氣最為彷徨、最為失望的時代,應該是甲午之後、辛亥之前的那一段時間。面對外國列強的加緊進逼,尤其是日本在甲午之後藉「馬關條約」割佔台灣,掠奪大量白銀,使中國經濟更加蕭條,民生愈加困苦。其後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一再喪權辱國使人們意識到亡國的危機已逼在眉睫,非作大規模變革已無從救中國,因此始有光緒帝與康、梁君臣的「戊戌變法」。由於以西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依然強大,維新只不過百日而以失敗告終。但是,民心士氣對清朝當局腐敗無能的怒潮已不可遏止,專制皇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然而,數千年的封建思想和禮教習俗又根深蒂固,許多達官貴人的錦衣玉食只有依附於帝皇制度始得以保存,而科舉制度又牽涉到千千萬萬年輕士子的晉身前途,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利益。而「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世代觀念,歷來如此。其時世俗觀念和習慣勢力顯然還在作最後的負隅頑抗,說明思想觀念的改變和移風易俗是多麼艱難。但是,外患內憂日亟,不變又將亡國。—因此,許多中國青年其時確然彷徨無助地徘徊於十字路口,都在苦苦地尋問:中國向何處去?

 

其時,因「戊戌變法」失敗而逃亡日本的梁啟超,在痛定思痛之後,發奮攻讀大量西方締造現代文明的書籍,涉及政治、經濟、法律諸領域,對民主政體和議會制度尤其熱衷,因此,在所學方面,他已突破乃師康有為向他灌輸的思想觀念。1898年12月,梁氏在日本創辦《清議報》,用他常帶感情的筆鋒,決心開啟中國民智。除了光緒帝外,他著文抨擊西太后、榮祿、袁世凱等人,把清皇朝的腐朽、昏庸、賣國、獨裁痛批至體無完膚,認為彼等之衰亡不可避免。他又高倡民權,介紹西方民主論著,使當時許多青年獲取西方進化論、天賦人權和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為彷徨的中國青年指出新的路向。《清議報》每十天出一期,每期四十頁,發行量在三千冊以上,營銷日本、南洋、朝鮮、歐美及澳大利亞等國,清廷雖屢禁,但中國本土的銷量一直居首位。該報共出一百期,梁啟超發表的文章在一百篇以上,使知識界和熱血青年大受震動,堅定了他們反對以西太后為首的清朝專制統治的決心,並隱約看到民主共和政體的曙光。1900年2月,梁啟超發表了《少年中國說》,以其富於鼓動性的新觀念和新文體,發出了令人驚心動魄的偉論: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乎?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雄傑;漢唐來之文學,若何之隆盛;康乾間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而今日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 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啟超進一步指出: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製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我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天與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其時,內心苦無出路的中國青少年,讀梁啟超如此之文字,無不壯懷激烈、奮然而起!故彼時梁氏一系列的警世文章,無異於一次次地吹響了歷史的號角,從而喚醒了中國千千萬萬熱血青年的心,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梁氏被尊奉為青年導師和指路明燈,發揮其獨特而巨大的歷史作用,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思潮。而梁啟超也頗為自負,認為天降大任於余,能啟民智以興中國者,大有捨我其誰之概!他這種內心世界,可見諸1901年其所作的《自勵》一詩: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老實說,彼時彼地梁啟超說這樣自信、自負的豪言壯語,我認為一點都不為過。一支筆而能長時間鼓動天下,對海內外青年造成廣泛的影響,在他的激勵下,踴躍投身於救國行列,走上振興中華之路者,何止千萬!環顧古今,像他這樣僅憑一筆而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者,究竟能有幾人!?

 

在《清議報》停刊之後,梁啟超又創辦了《新民叢報》,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共有專欄二十多個,半月一期。梁氏撰稿不遺餘力,有時一天寫五千多字,以其文章獨有的感染力,影響了海內外千千萬萬的讀者。每期銷量後來達到一萬四千多份,僅國內就有發行點九十七個,遍佈四十九個縣市,西南、西北、東北等邊遠地區,都有人傳閱《新民叢報》。

 

對此,梁啟超感到十分自豪,後來追述其事時說:

 

《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暢其旨義,國人竟喜讀之。清廷雖嚴禁不能遏。每一冊出,內地翻刻本輒十數。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

 

一冊出即有數以十計的翻刻本,可見內地當年對梁氏《新民叢報》「盜版」之烈,可謂空前絕後;但也於此可見梁氏文章之魅力,海內無處不風行!

 

清末著名外交家、詩人黃公度對此由衷感佩,在致梁啟超的信中說:

 

《清議報》勝《時務報》遠矣,今之《新民叢報》又勝《清議報》百倍矣。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

 

黃公度在致梁氏另一函中,對其驚天地、泣鬼神的千鈞筆力所作的歷史貢獻,傾吐出發自肺腑之言:

 

此半年中中國四五十家之報,無一不助公之舌戰、拾公之牙慧者,乃至新譯之名辭,杜撰之語言,大吏之奏摺,試官之題目,亦剽襲而用之。精神吾不知,形式既大變矣。……此列祖列宗之所陰助,四萬萬人之所託命也。以公今日之學說,之政論,布之於世,有所向無前之能,有惟我獨尊之概。其所以震驚一世,鼓動羣倫者,力可謂雄,效可謂速矣!

 

其時,受梁啟超學說啟蒙,後來成為偉人、俊彥者,大有人在。毛澤東年輕時就深受梁氏影響,他認為梁啟超比乃師康有為更了不起,歷史貢獻更大,所以不稱「康、梁」而說「梁、康」。胡適之在《四十自述》中坦承自己青少年時期受梁啟超影響甚巨,說:

 

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曉暢之中,帶着濃厚的熱情,使讀的人不能不跟他走,不能不不跟着他想。

 

因此,其時梁啟超雖身在海外,但他的聲譽在中國卻如日中天,其文章的號召力幾乎無人可以比擬。雖然,他與孫中山的政見有所不同,孫是武裝革命的實踐家,梁是社會改良的鼓動者;一主張用槍,一勤於動筆。最後,當然是槍桿子造就了中華民國的國父。但是,在甲午尤其是戊戌之後十數年間,梁啟超用其睿智的新思想和獨冠於時的新文體,對腐敗的清朝專制政體摧枯拉朽之功,對促成辛亥革命的勝利,有不容忽視的助力。且看其於1912年11月中結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踏上祖國國土,受到舉國歡迎的情形,也可見其於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他完全是以反清鬥士的姿態載譽歸來,這也是他自有文章驚天下的結果。至於後來他那一篇膾炙人口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世凱向其市二十萬金而不可得。此文一經發表,即動搖了袁氏復辟帝制的根基;及後梁啟超又策動學生蔡鍔進行討袁之役,全國響應,終於結束袁氏短命的洪憲皇朝。

 

回顧往史,在清末民初之際,能舞一筆而動天下,而對歷史作出巨大貢獻者,惟梁任公一人而已。

  閲讀 · 推薦  

郭偉川 著

ISBN: 9789624593365

 

本書是作者撰寫的近代歷史人物史話和詩話。這些人中有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史學家、學者和詩人等,如林則徐、洪秀全、曾國藩、左宗棠等。作者有着豊富的史學知識和文孕素養,以詩史交融的方式,爲讀者呈現一幅近代史縮影畫卷。林則徐的鞠躬盡悴,死而後已,洪秀全的野心與殺伐,曾國藩「護衛名教」的決心等都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