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遠去的鄰居——香港動物的消失物誌

我們的鄰居除了人類,還有各式各樣的動物。香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14000種以上脊椎和無脊椎動物,可惜當中有一些已經在本地絕跡,或已大量減少。香港志系列自然卷《自然資源與生態》為牠們留下紀錄,提醒我們多關注大自然。

————————————————

魚類

 

不少淡水魚類在近代因城市發展、河道工程、河溪污染等各種原因面臨威脅。例如唐魚、林氏細鯽及中華花鰍已多年未有明確野外紀錄,相信已於本地滅絕;弓背青鱂(米魚)受農業式微、水稻田消失等原因影響,野生個體在最近數十年劇減。

由於過度捕撈,加上填海和基礎建設等人類活動污染海洋,一些常見物種近年變得稀有、甚至消失。例如香港以往常見的食用魚類如烏頭、紅友、紅魚等,現在愈來愈少見;曲紋唇魚(蘇眉)更已消失數十載。文獻記載曾有至少17種鯊魚及鯆魚在香港水域出沒,當中16種屬於近危、易危或瀕危。根據近年一項海鮮市場調查,目前只有少數6種小型鯊魚及7種鯆魚存活於本地水域。

▲《香港志》介紹罕見的斯氏波魚。(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資源與生態》)

爬行類

 

自1990年代起,亞洲龜類被大量捕獵以滿足區內貿易需求,導致幾乎所有龜種野外數量大幅下滑。香港亦不例外,10種原生龜鱉都受滅絕威脅,其中商業價值極高的三線閉殼龜(金錢龜)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平胸龜(大頭龜)亦被大量捕獵,已絕跡於部分溪流。

▲《香港志》收錄金錢龜的照片。(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資源與生態》)

鳥類

 

由於過度捕獵和棲息地破壞,香港有34個鳥種被IUCN列為受威脅,其中5種屬極危,包括以往十分常見的黃胸鵐(禾花雀)。另有7種瀕危鳥類,包括紅腰杓鷸、大濱鷸、小青腳鷸、東方白鸛、黑臉琵鷺、草原鵰及鵲色鸝。由於這些鳥類通常廣泛分布於其遷徙路線途經的國家,唯有加強區域合作,同時保護其繁殖地、中途站及越冬地,才有機會阻止這些物種滅絕。

▲《香港志》收錄金錢龜的照片。(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資源與生態》)

哺乳類

 

由於農業及城市發展等活動,導致自然環境發生巨大改變,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加上十九至二十世紀各種捕獵行為,包括白人社會以狩獵作為社交活動、華人打獵赤麂等動物作食用用途,捕殺老虎、豹等猛獸以保護人身安全,以及捕捉被指具中藥價值的穿山甲等動物,致多個哺乳動物物種於香港絕跡,或成為珍稀物種。華南虎、豹、豺等於二十世紀中期已再有沒紀錄,穿山甲、黃腹鼬、歐亞水獺數量稀少,食蟹獴亦一度被認為已絕跡,後期才再次被發現。

香港水域共記錄過21種海洋哺乳動物,包括20種鯨下目及早已絕跡的儒艮。鯨下目中大多是偶爾來訪物種,只有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經常在香港水域出現。中華白海豚在1637年於珠江口被首次記錄,遍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岸水域,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大約有6至8個已知的族群,而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則屬於其中一個位於珠江口一帶的族群。牠們主要分布在大嶼山西部水域,在后海灣和南大嶼山附近的水域亦有少量分布。由於棲息地的減少和其他人類活動影響,香港水域的平均中華白海豚估算數量由2003年188條減少至2017年47條。

▲《香港志》介紹香港特區吉祥物中華白海豚。(圖片來源:《香港志:自然 自然資源與生態》)

閱 讀 推 薦

作者:香港地方志中心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60791

 

本卷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介紹香港的自然資源,包括水土礦石、再生能源資源;另一部分介紹生物,大至大型哺乳類動物,小至微型真菌,提供最新的物種清單。大自然的浩瀚,文字符號難見全貌,本卷引領讀者返回現場,一睹香港原生態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