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金飾今昔:香港金飾業的興衰

從古到今,黃金是最為人所喜愛的貴金屬,被視為「五金為首」,有「金屬之王」的美譽。它擁有金黃色的外表,光亮閃耀,耀眼奪目。黃金是稀有的資源,藏量少,估計全球只有約二十萬公噸,已被人類開採的有大約八、九萬公噸左右。

 

在古代,黃金曾被廣泛應用於商品交易中,作為量度貨物價值的工具。古往今來,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社會,黃金皆被視為財富的代名詞,也是權力的象徵,在傳統社會,更是帝王家的專屬顏色。

 

人類何時發現黃金,歷史學家至今仍未能給出確切的答案,但考古學家在古埃及墓穴的牆上發現一些壁畫,繪畫金匠將黃金溶化為液體後澆鑄入模具裏,證明古埃及人早在距今數千年前已經發現黃金,並掌握利用黃金鑄物的技術。

 

中國先秦時期的文獻如《山海經》、《管子》等也不乏黃金的記錄,考古人員在今日河南和河北商代遺址中,發現不少漆器、棺木及祭祀用具,上有金箔、金葉或金片作裝飾,證明中華民族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已懂得利用黃金裝飾器物。

 

黃金很早已被用於製作首飾。考古學家在位於今日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地區屬於古代蘇美文明的王室墓穴裏,發掘出用黃金打造相信是屬於國王的頭盔,及皇后所用的頭飾、耳環、項鍊、手鐲等,全部都是以黃金製造,反映距今五千多年的古蘇美爾人已經使用黃金製造首飾,供王室貴族佩戴。在歐洲大陸,距今三千多年前出現在愛琴海地區的邁錫尼文明,已經有金匠、銀匠等職業,他們隸屬宮廷,為王室貴族服務。中華民族早在先秦時期已懂得製作金飾,從山西、陝西、河北、北京、天津、甘肅和內蒙古等地殷商和西周時期的墓穴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各式各樣利用黃金製成的人體金飾,包括耳環、單環或雙環手鐲(古稱「釧」)、髮簪(古稱「笄」)、胸飾及腰帶等。在古代,不論東方或西方,金飾是奢侈品,只有皇室貴胄和達官貴人才有能力購買,因此,佩戴金飾在古代社會象徵地位和財富,是彰顯身份和家族在社會上的等級地位的一種方式。

 

金飾在中國人的傳統婚嫁習俗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傳統社會,男家在向女家下聘禮時要準備「三金」—即金釧、金鐲及金帔墜。在廣東地區,有「小聘」(或稱「起媒」)的婚俗,即訂親,除聘金和禮餅外,其他聘禮還包括一隻金戒指、一對金耳環、一對金石榴等。

 

在現代社會,新娘在出嫁當天佩戴金飾不單是為了美觀,當中更蘊含很多傳統文化意義。新娘在奉茶後都會獲得夫家長輩送贈龍鳳手鐲,以示對新媳的寵愛和祝福,龍鳳手鐲必須是一對,有吉祥的意思,象徵陰陽平衡,和睦和諧,寓意婚姻美滿。在潮汕人的家庭,還有「四飾金」—即項鍊、手鐲、耳環和戒指,象徵婚後生活美滿富足。在傳統觀念上,新娘佩戴金器的多寡,象徵了夫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數量愈多代表夫家愈富有,所以新娘在婚禮進行期間是必須戴上全部獲長輩送贈的金器,以示尊重和維護夫家的面子。

 

香港雖然是國際城市,強調中西匯粹,華洋雜處,與世界接軌,但九成以上的人口是華人,整個社會仍然深受中華文化所影響,傳統中國文化對黃金和金飾的態度與看法,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香港本地華人的身上。

屹立於上海街超過一個世紀的胡和盛金行。攝於2021年

《金飾今昔:香港金飾業的興衰》從金飾的生產、零售和行業組織等多個不同範疇闡述香港金飾業的發展歷史,填補了香港金飾製造業歷史發展研究的空白。作者利用一手文獻,如金舖註冊章程、貨物資產表、商會組織章程、營商細則,以至政府頒佈與黃金買賣相關的法令、各種舊照、報章剪報等,並親自訪問多位行內資深人士及到工場考察,務求全面整理香港金飾業和打金業的歷史。

 

全書內容涵蓋了金舖的經營模式及其保安措施的演進、從打金學徒到打金師傅的上流之路、與金飾製作有關的傳統工藝技術、機器如何應用於金飾生產中、機器的出現能否全面取代打金師傅的位置,以至與香港金飾業相關的行業組織歷史及其職能等,當中也反映不同時期香港的社會經濟狀況和變遷。

金飾今昔:香港金飾業的興衰

作者:甘穎軒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09059

 

本書填補了香港金飾製造業歷史發展研究的空白。作者利用一手文獻,如金舖註冊章程、貨物資產表、商會組織章程、營商細則,以至政府頒佈與黃金買賣相關的法令、各種舊照、報章剪報等,並親自訪問多位行內資深人士及到工場考察,務求全面整理香港金飾業和打金業的歷史。

 

本書從金飾的生產、零售和行業組織等多個不同範疇闡述香港金飾業的發展歷史,探索金舖的經營模式及其保安措施的演進、從打金學徒到打金師傅的上流之路、與金飾製作有關的傳統工藝技術、機器如何應用於金飾生產中、機器的出現能否全面取代打金師傅的位置,以至與香港金飾業相關的行業組織歷史及其職能等,當中也反映不同時期香港的社會經濟狀況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