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一碗寡佬茶的故事
首先,涼茶之所以稱為涼茶,全因其清熱的功效。但根據行業習慣,則使用「兩點水」的「凉」字,原因是「三點水」的「涼」字是形容詞,而「兩點」的「凉」字是指涼性草藥煲煮成的茶湯的專用名詞。現在不少舖戶仍然使用「凉」字。坊間亦有以味道來指涉不同涼茶的,例如涼茶種類較為少的涼茶舖,就會只以「甜茶」指涉五花茶,「苦茶」指涉廿四味或水翁花茶,但當涼茶種類增加,就不能再簡單地以兩種味道區分,因為除五花茶外,如銀菊露、夏枯草茶、雞骨草茶及夏桑菊等均是甜茶,而感冒茶亦多是苦茶,所以,在一般涼茶舖開始售賣多款涼茶後,市面就較少只以「甜茶」或「苦茶」來稱呼涼茶。
過去,本地較多單身男子聚居的地方與涼茶舖數量成正比, 這批多以體力勞動謀生的男子當遇有身體不適時,因獨自生活難以就醫及煎藥,於是習慣到涼茶店喝涼茶,然後睡覺悶出一身汗,希望舒緩和消除疾病,基於這個獨特背景,所以香港的涼茶亦有被稱為「寡佬茶」。
據說龜苓膏能治性病,因此持有龜苓膏配方的嚴氏特意選擇在油麻地開設恭和堂,專售清除熱毒濕毒的涼茶,可知涼茶被稱為「寡佬茶」實在有一定的特殊因素。誠如香港歷史博物館的紀錄所指,早期的涼茶舖多在中上環、灣仔及旺角的幾條街道開設,不約而同,附近都是尋花問柳的地帶,客觀情況造就對涼茶的需求。
涼茶甚麼時候開始給稱做「寡佬茶」現已無從稽考,從商品的角度看,涼茶早期的銷售對象可能大部分是單身男子,但不論服務對象為何,涼茶舖曾經是香港社會的一個特色,卻並不因為涼茶。
涼茶舖在香港普及之後,很快就成為一個文化流通的場所。從報章可見,涼茶舖早於一九五一年就有放置書報供顧客閱讀, 「油蔴地廟街有一涼茶店,定有雜誌及大小報紙數十份,供給飲涼茶的人閱讀。這種招徠術,果然要得,真是生意興隆,門庭如市。」從這段報導可見,一九五○年代開始,涼茶舖就開始為顧客提供涼茶以外的東西,這是否一種吸引客人的「招徠術」, 或只是一場巧合,今已不得而知,但自此之後,涼茶舖就有售賣涼茶之外的另一個功能。
情況就跟現今的咖啡店相似,五十年代起,涼茶舖就是一個可讓客人以低廉的價錢消磨時光的好去處,之所以能消磨時光, 全因為涼茶舖設有收音機,後來有些更加裝電視,儼然一個大眾娛樂的集散地。
「光顧涼茶店的客人,大都以『手作仔』居多,他們在收工後,閒着無聊,常會找尋一兩個鐘頭的『精神享受』。其中一些每逢轉播『大戲』時,都買一張刊有戲曲的報紙,一便聽一便跟着曲詞慢慢的哼着,直至播唱完畢為止。該種涼茶店老闆,對此種顧客大不歡迎,緣因他們祇光顧一二毫子,而整整的佔了一晚座位。店內雖然人頭湧湧,座無虛設,但整晚收入,也不過是十元八塊,算起來還要蝕電費。」
這段報導資訊非常豐富,說五十年代涼茶舖就如現今的咖啡店,恐怕也不算準確,而是除了像咖啡店之外,也像酒吧。市民下班後,會到涼茶舖打發時間,報章記者就對這種現象有詳細的記述:
「涼茶店的顧客除上述者(筆按:單身客)之外,晚間還有別一種顧客。那些顧客,到涼茶店飲涼茶並非全為『清理一下自己的腸胃』,他們到涼茶店飲涼茶,並且帶有點『嘆茶』的意味。這些顧客,以勞動者最多,他們企望着有一個較為清閒的時候, 休息一下身心,以補償日間工作過分疲勞。所以,有人說『涼茶店是勞動者晚間的樂園』,實在非過譽,他們於一天辛勤之後, 能夠得到一個少花錢而多享受的去處,那不是值得欣慰的嗎?
此外,涼茶店的顧客,亦有因聽收音機而來者,他們家不獨沒有收音機,而且,家中多有十伙八伙人居住者,他們到涼茶店坐坐,一方面可以舒一口氣;另方面亦可欣賞一下播音。而涼茶店本身為了迎合這等顧客(實際上,其他坐在涼茶店者對於播音這東西不獨沒有討厭成分,而且,實有不勝歡迎之感),所以, 除裝置收音機外,多還加上擴音筒使聲音更闊大。
因為涼茶的顧客多少與播音有關係,所以,當電台有甚麼『特別節目』(如特備演唱,球賽情形的轉播,故事講述等等),涼茶店不獨無插錐之地,而且,門前也會聚集好些『聽眾』呢。」
所以,設有堂座的涼茶舖,五十年代開始就是一個休閒之地,而最主要的是,涼茶舖在商言商,既然涼茶是店舖必要的消費品,反而用非消費品的東西可以吸引顧客,總要投顧客之所好,所以設置收音機,後來設置電視機,例如六十年代的恭和堂,因為麗的呼聲面世,店主會張貼廣播節目表於舖內,好讓客人可以依照節目時間入座,飲涼茶之餘,收聽自己的心水節目。六十年代後期甚至個別涼茶舖設置點唱機等,就是借助大眾娛樂作招徠,這些方式所吸引的顧客,年齡層已不限於年長一代。
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到點唱機,這個轉變雖然毫不起眼,但卻是市民在涼茶舖原本也是被動地接收資訊(定時的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到主動地到涼茶舖選擇娛樂(投幣式點唱機選取喜歡的歌曲)的轉變,不難想像這也無形中加強市民光顧涼茶舖的動力。
然而,從另一角度看,這舉動也促進流行文化的散播及交流,在大氣電波開始傳送娛樂的時候,普羅市民可能因為居住環境或經濟問題,而未能在家中接收即時資訊,涼茶舖就成為一個特別的場所。不難想像的一道景象,就是市民可能從涼茶舖獲取某些資訊,然後四處分享,這比起報章隔天的報導甚至更為及時,所以,五十年代起,香港流行文化的其中一條傳播鏈,涼茶舖起着關鍵作用。
此外,港九生藥凉茶商聯總會除了每年(或每兩年)舉辦選舉、聯歡、義賣、賑災、會員旅行及賀神農誕等活動外,亦曾經開辦興趣班。一九五五年十月,商會設立國術部,邀請拳師鍾浩然師傅教授七星螳螂拳,該班更特別租借場地為教練場,供生藥凉茶商會會員習練之用。雖然這種興趣班的記載並不多,但這是在業界本業以外的重要記錄。
一九五○年代起,涼茶舖已然開始有革新的跡象,直至一九六○年代後期更為普遍。在店內裝設電視機及點唱機或唱片機,稱之為「摩登化」,而這種「摩登化」的涼茶舖,到六七十年代,甚至給稱作「貧民夜總會」。這種「摩登化」,亦能吸引年輕的顧客,配合當時的時裝潮流,男性顧客會梳起「飛機頭」, 女性紮起孖辮,流連涼茶舖收聽收音機,於是更有「涼茶、馬尾、飛機頭」的俗語。由此可見,涼茶舖除了曾經是一個傳播潮流文化的場所,涼茶本身也曾經是時尚潮流的一部分。
除了電影《涼茶、馬尾、飛機頭》是對涼茶文化的直接描述外,在影視娛樂中也能見到涼茶舖的蹤影。如無綫電視翡翠台於一九八七年首播的劇集《季節》,就是以「泰和堂」涼茶舖為背景。二○○九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劇集《搜下留情》,是以涼茶舖為背景的時裝警匪劇,劇中主角更是因為要破案而聲稱身懷涼茶秘方的卧底警員。
而內地的劇集《香港的故事》(一九九七年)中,又有主角從道姑處獲取涼茶秘方,繼而在港經營涼茶舖,據稱該種涼茶可以延年益壽云云。電視劇集每每以個別行業做背景而發展不同劇情,如警察、消防員、律師或醫護,商家如海味舖、飲食業等均是常見的劇集角色,以涼茶舖為劇集背景雖不多見,但至少是涼茶舖曾經作為大眾娛樂傳播中心之後,也可成為大眾娛樂創作的背景設定。
另外如電影《葉問:終極一戰》中,葉問與任職警員的徒弟在討論事情時,場地亦是一家涼茶舖。又如作家馬家輝的小說《龍頭鳳尾》中,其中一個角色就是一個愛流連涼茶舖的江湖人物。雖然電影描繪的場口是否有事實根據已難以考證,但無可否認,如要重塑香港五六十年代的街邊風景,涼茶舖是不可或缺的原素。
本文摘錄自《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
作者:鄧家宙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888807130
涼茶既是華南地道保健特飲,亦是傳統與創新兼備的商品,在香港更加衍生為流行文化。涼茶看似普通,其相關文化卻深遠寬廣,現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書蒙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的「伙伴合作項目」支持出版,就本地涼茶文化作出系統整理,涵蓋涼茶源流、物種配伍、商品貿易、規管營銷及週邊文化等內容,呈現涼茶文化既傳統又能創新的特質,同時突顯香港社會與涼茶文化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