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乾癟的植物復甦蔚為奇觀,枯萎的枝葉突然起死回生,瞬間伸展,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變得生機勃勃,這樣能夠「復活」的植物(resurrection plants),確實匪夷所思。
日本長野縣白駒池周邊的林野是日本苔蘚學會推崇的苔蘚森林, 在那裏常有觀賞苔蘚的活動,參加者以女生為多,說是因為女性感情細膩豐富,可以拋開生活的枷鎖和壓力,盡情感受苔蘚在形態和顏色上的變化,從觀賞中獲得樂趣。導賞的達人有一個屢試不爽的亮點,就是將東亞砂蘚(Racomitrium japonicum)或其他枯乾或看似枯乾的苔蘚放在一起,然後向它們噴霧水,瞬間枯乾扭曲的葉片會徐徐綻放伸展,回復原狀,顏色亦慢慢變綠;當女生見證到枯苔復甦,總會驚訝詫異,甚至熱淚盈眶。
東亞砂蘚
枯苔復甦是因為「變水性」(poikilohydric)的功能。由於苔蘚欠缺有效控制失水的構造和機制,許多苔蘚品種的細胞含水率會隨着周圍環境的濕度下降而下降,最終容許生理活性降到最低,甚至進入休眠狀態,到雨水復臨,才重新恢復生理活性。有些品種耐旱能力很強,在裸岩表面生長的砂蘚(Racomitrium canescens),經歷200 日只有 32% 的相對濕度,仍能保持生理機能。標本室存放了20 年的闊葉紫萼蘚(Grimmia laevigata)乾標本,遇水能夠恢復活性。我們將國外儀器包裝用的泥炭蘚(Sphagnum)填充料,放在潮 濕的水族箱內一段時間,亦發現它慢慢轉綠,從完全乾燥沒有生命跡象的狀態「復活」。封存在冰川下幾百年的苔蘚,帶回實驗室研究後,也可以轉綠,長出新芽。
泥炭蘚(以上圖片由張力提供)
更多為人知曉、能夠「復活」的植物還有蕨類的還魂草,歷代的古籍繪影繪聲地增加許多名字,包括回陽草(《滇南本草》)、不死草(《滇南本草圖說》)、長生不死草(《本草綱目》)和九死還魂草(《現代實用中藥》)等;在植物學上還魂草稱為墊狀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藥典》則收錄為卷柏。它多生長在石灰岩乾旱地區,根粗壯,葉枝呈墊狀平舖地上, 乾旱時全部葉枝離地往中央包捲呈球狀,甚至轉為枯黃,但遇水時重新伸展回復平舖,慢慢轉綠生長。墊狀卷柏在香港也有零星分佈,但在較高海拔曾見有較大片生長;由於生長緩慢,加上會被採摘,理應列為受保護植物。
墊狀卷柏
枯捲的墊狀卷柏(以上圖片由李玉來提供)
在南非的密羅木(Myrothamnus flabellifolius)在乾燥季節變得枯死萎縮,但遇雨即在數分鐘內轉綠。長在北美的奇瓦瓦沙漠(Chihuahuan Desert)的復活卷柏(Selaginella lepidophylla)亦有相近的復甦行為,復甦的過程可以到 YouTube 欣賞。至於在中東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的含生草(Anastatica hierochuntica), 雖然也跟復活卷柏一樣稱為耶利哥玫瑰(rose of Jericho)及復活植物,枯枝遇水亦能伸展,但母株不會生長,只會機械性地舒展,並且釋放包裹着的種子,讓它們發芽生長。
朽木重生自然吸引關注,報道發現還魂草的新聞不時亦有見報。能夠「復活」的植物(resurrection plants),籠統來說有超過 100 種。這些復活植物,特別是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的品種, 有可能是乾旱氣候條件下農業發展的希望之星。它們特殊的枝葉結構、奇妙的代謝作用和化合物、超凡的生理習性,都值得研究利用;科學家更希望解開耐旱植物的遺傳密碼,以助農民面對日益炎熱和乾旱的天氣,冀望只要甘霖再降的一刻,帶有復活植物遺傳密碼的農作物就迅速反彈甦醒。
復活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關鍵重點。
上週日復活節,我到了座落於上海徐家匯衡山路的國際禮拜堂
(Shanghai Community Church),這座建於 1925 年 3 月 8 日的基督教教堂,當初是由居住在上海的美國僑民集資蓋的,算起來已有91 年歷史,並於 1989 年入選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也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這所紅磚教堂原名為協和禮拜堂,但由於來自各國的教友愈來愈多,故此易名為國際禮拜堂。主堂據稱可容納 700 人,但我到達時已經滿座,只好移步到垂直橫向的副樓,地下和二樓的禮堂亦比較擁擠,最終在第三層的禮堂找到一個座位。歲月對這教堂有一定的留痕,我旁邊的坐椅只餘下骨架,坐板已經拆除;木樓梯和禮堂頗為陳舊,該是安排維修的時候,幸好影音系統能維持操作。
證道的是個女牧師,題目是「主果然復活了」。題目的出處是《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 24 章,記載了在耶穌復活的當天,兩個門徒在午後從耶路撒冷趕往以馬忤斯,路程約有 11 公里。兩個門徒的心情相當困惑,在路上遇到另一個趕路的人,並與他談論兩天前耶穌被釘十字架,但這天早上,有幾個婦女清早到墳墓那裏去,卻找不到耶穌的身體,反而回來說看見天使說他復活了。那個同路人於是對他們講解聖經,說明基督必須受死,然後復活,後來這兩個門徒看清楚,這位同路人,就是復活的主,他們非常興奮,急不及待,披星戴月,再走 11 公里,趕回耶路撒冷,對 11 位門徒說:「主果然(確實)復活了…… 」(The Lord is risen indeed),並把路上所遇到和耶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
證道中牧師重複提到使徒彼得,他本是個漁夫,但應耶穌的呼召,即時衝動地拋棄打魚的生涯,跟隨耶穌四處傳道,期間聽取教誨、目睹神跡、親嘗神交、讓主洗腳,以為可以在耶穌復國時贏得高位,甚至在耶穌被捉拿的時候,魯莽拔刀對抗,但他於耶穌受審期間,三次否認認識耶穌;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沒敢出頭…… 到耶穌復活後,亦半信半疑,生命了無目的,只好重操故業。直到在提比哩亞海邊,整夜打魚全沒收穫,最後聽從岸上的建議,重新撒網即捕捉到 153 條魚。彼得上岸見到耶穌後,以為會受到責罵奚落,但耶穌三次柔聲細問「你愛我比這些(魚獲)更深嗎?」彼得三次回答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於是對彼得說:「你牧養我的羊。」彼得從此更新,成長為使徒的領袖,不懼怕壓迫,大膽傳道。
要是沒有復活,沒有柔聲的對話,彼得難以改變成長……
這也是我在查考復活的植物時思考的信息。
本文摘自《在大學教植物學:日日植物日》
《在大學教植物學:日日植物日》
作者:畢培曦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 S B N:978988857326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榮休教授,亦是國際植物學權威,更是香港植物學先驅、國際著名植物學家胡秀英教授的首批門生。
本書文章結集自作者於《明報》撰寫多年的專欄文章,以時節和宗教節期來劃分篇章的主題,亦特別精選多種具地區性、時節特色的植物特性,述說花草背後的故事。由不同的植物形態、特性、生長環境、文化象徵等多角度切入,將嚴謹專業的植物學課題,延伸到生活、文化及社會民生的關注層面。
作者書寫的文字簡潔柔和,從心所書,儼如鳥語風聲,細細讀來,輕鬆平靜,卻每每發人深省,感悟甚深。字裏行間,不僅流露出作者對植物學的熱愛,更反映其視野和世界觀。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