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深耕者札記五:香港企業秘訣

創新思維是社會恆久的發展基石,一間企業或機構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長期的創新經營,並且在社會上發揮最大的企業文化價值。企業文化泛指自身所具備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使命、精神、經營宗旨以及價值觀等等,中華書局在本年度的出版方針為讀者搜羅紮根香港的企業文化,一來解構這座移民城市的成功特色,二來也為大家揭開不同行業的神秘面紗,從文化核心了解企業背後成功的基礎。


香港經濟在戰後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當中的勵志故事大家都可能耳熟能詳。但原來有一群從上海移民過來的企業家曾起着關鍵的作用,我們卻早已遺忘了。這群上海移民企業家集中在紡織工業領域,帶來了資金和前沿技術,以及先進的商業觀念、管理模式和競爭策略,雄霸戰後的香港工業界。

《移民企業家──香港的上海紗廠老闆》的作者、香港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黃紹倫,在七十年代對這群上海移民企業家進行了多次深入訪談,探討他們的營商和管理之道,以及背後的商業意識形態,最後寫成這本兼具實證研究和理論創見的重要著作。自英文版於1988年面世以來,本書已成為社會學研究的經典著作。今次邀得黃教授的高足王國璋博士重新翻譯,並經黃教授親自審閱,內容更準確容流暢。

 

要追溯香港的身世,不但從企業家的遷移路線可觀察,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一樣重要。

 

香港位於中國南部邊陲,是一個名副其實「移民城市」,從先秦時代至今,歷經幾波大規模的「移民潮」。如上所言,從上海移民至香港的精英固然是一批,自民國成立以來為避戰亂與政治動盪而遷居至香港的潮州人,也不在少數。

 

二十世紀初,香港民間貿易形成了一些以潮商經營為主的行業,及早設立旅港潮州商會,逐漸成為在港潮商的需求和共識。1921年,香港潮州商會的前身──旅港潮州八邑商會──創立,商會的創立,不但有助於把從事各個不同行業的潮商團結起來,亦更有效地凝聚香港和往來各地的潮胞。

商會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年,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多不勝數。如何從大處着眼,提綱挈領;如何從成堆文獻中抽絲剝繭、去蕪存菁,呈現潮商百年精彩發展史,以及其與香港社會彼此緊扣,互相成就,《香港潮州商會百年發展史》一書作者周佳榮教授下了不少功夫;尤其花費筆墨補充商會在配合國家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值得一讀。

 

宏觀昔日香港,香港行政機構又如何一步步發展的呢?在2022年書展,中華書局推出一本題材尤其獨特的新書──《我為廉署當卧底的日子》,是坊間少見的書寫素材。廉署,是廉政公署的簡稱,又作ICAC,目前為香港七支正規紀律部隊之一。不說不知,原來除了警察,當年廉政公署亦曾經利用卧底作為查案手段。

本書作者許家民(Ricky)便是香港廉政公署第一名「卧底」人員,也是為廉署早期有系統地組織和訓練一隊卧底調查員的第一人,此書的創作便是基於他在廉署三十二年的傳奇及其個人在公職上的奮鬥史改編而成,從個人生命看見整個時代以至於廉政公署的變遷。

 

Ricky任職臥底的年代,香港貪污風氣盛行,普羅大眾對賄賂見慣不怪。在那個反貪污的啟蒙年代,調查某些集團式貪污案件困難重重,經過Ricky的多次游說,廉署決定嘗試派出卧底人員蒐集罪犯的犯罪證據。Ricky及其卧底小組隊員,從此參與了諸多兇險棘手、峰迴路轉的案件。警匪片是香港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黑幫情仇、卧底恩怨,編起故事來令人津津樂道。在《我為廉署當卧底的日子》中,可謂要素齊備,隨着主人公的追憶,栩栩如生地描述偵查行動的複雜和驚險,畫面感十足。

 

另一方面,本書改編自真實故事:執法過程中沒有開槍爆炸、不存在人命損傷,卻能看到TSD(技術服務部)裝備精密,也避不過百密一疏;看到卧底如何想方設法節省行動資金;看到卧底在「下戲」後,也需要回歸正常生活。真實的卧底生涯有血有淚,他們迎難而上、鍥而不捨,緊守黑白之界,令香港社會逐步走向廉潔──如今無人不知,「香港勝在有ICAC!」

 

廉政公署的制度文化由殖民時代英人帶來,但香港作為匯聚大量華人人口的社會,自然保留許多中華文化特色。香港普遍盛行中西醫治療,而中醫中藥界長期有着他們堅毅救世的行業精神,這從《醫道鏡詮:香港道醫‧中醫‧中藥文化史略》一書可以得到印證。該書執行人羅偉強、林久鈺發心要將香港的道醫、中醫及中藥發展史記錄下來,以備後來者鑑古知今。二人籌備經年,盡力搜集資料,更訪問了不少中醫師、藥行同行,以及道醫道觀,編撰成三巨冊《醫道鏡詮》,將這百多年間香港中醫道醫藥發展客觀地呈現讀者眼前。

《醫道鏡詮:香港道醫‧中醫‧中藥文化史略》共分三冊,首冊《香港道醫文化史略》概述了道醫的源流概況、道醫的概念、道教生命觀、藥籤功能與種類,以及香港道醫服務。另一冊《香港中醫文化史略》從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開始,探討香港飲食文化、傳統節俗與醫療的關係,另詳述香港開埠初期到千禧年間中醫業的發展,共附中醫團體簡史。最後一卷《香港中藥文化史略》細說香港中藥業的發展,當中包括藥才理念、藥商行業情況、中成藥發展和中藥業團體簡史。三書附有不少相關圖片及剪報資料,另有道醫、中醫藥業發展大事年表,讓讀者一目了然,節省了讀者上下求索的辛勞。

 

該書對關心香港醫藥文化的讀者而言,是一部包羅萬有的參考讀本,至於從事中醫中藥業者,該書更可說是一部案頭書,可作隨時參考之用。至於對一般讀者來說,該書更可助你了解香港道醫國醫知識,豐富你的個人修養,可謂一舉多得。

 

說到中醫,涼茶也是從傳統草藥提煉出來的一種藥用草本茶呢!喝下的是一碗涼茶,體現的卻是人類借助大自然求存的精神。話題好像說得很玄很高深,但讀過《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的讀者會自然明白,涼茶作為華南地區流傳數百年的珍貴文化遺產,確實承載着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蘊!

《涼茶》一書蒙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支持,由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歷時兩年編撰。針對香港涼茶文化作出系統整理,從涼茶源流、草藥配伍談起,讓讀者了解涼茶如何從尋常日常家庭保健飲料演化為地道商品,以及相關的行業生態和流行文化發展軌跡。

 

一碗看似普通的涼茶,其實是先民因應華南濕熱氣候,利用草藥茶飲紓解人體不適、以保健康之道。而今天看似息微的涼茶業,更一直與香港社會維持微妙互動——長輩年輕時以愛到涼茶舖看電視、聽歌;而現代人每逢有暗瘡痱滋,自然聯想到吃龜苓膏下火。涼茶文化亦不乏創新變革,譬如改以甜品店形象示人,又或透過輕便樽裝、糖果、雪糕等不同姿態,延續香火,進一步折射出中華醫藥與飲食文化的無窮生命力。

 

到最後,可能你也明白,欲了解一間企業的文化核心,大抵就是從零開始讀起。無論是《移民企業家──香港的上海紗廠老闆》、《香港潮州商會百年發展史》、《我為廉署當臥底的日子》,還是《醫道鏡詮:香港道醫‧中醫‧中藥文化史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可以借鏡的實在太多。每本書都在梳理該行業或機構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有艱難也有考驗,但在前行的路途中,只有懷着奮發不息的心才能登上成功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