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MENU CART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

處處有非遺 · 細味香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最生動的記憶。從涼茶的甘苦滋味,到細緻精巧的紮作技藝;從長洲太平清醮的熱鬧飄色,到西貢坑口舞麒麟的靈動步伐,這些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與技藝,編織出香港獨特的文化肌理。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以文字與影像,記錄非遺的傳承與變改,讓這些承載着歷史與情感的文化瑰寶,得以繼續流傳。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

麒麟是中華傳統神話動物,與龍、鳳和龜一起,是為「四靈」。廣東客家人遷港後,基於這頭來自古老傳統的瑞獸,塑造了以宗教儀式與聯誼鄉村為目的的「舞麒麟」,從那時起,「舞麒麟」便是香港客家村落儀式和公共活動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香港節日活動中的表演性文化活動。

客家村民稱一隊麒麟為「一棚麒麟」,由五個崗位組成。兩名健兒舞動「麒麟頭」和「麒麟被」扮演麒麟;三人負責鈸、鑼和鼓等三件敲擊樂器。舞麒麟表演時,麒麟在洪亮節奏的敲擊音樂中舞動。

在自己的鄉村内,舞麒麟的活動基本上是以儀式為主,如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娶新娘等。麒麟的舞動依據每個儀式的現場環境作出改變,相應配合。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

大坑舞火龍距今有百多年的歷史,每年中秋節前後的三個晚上,香港島的大坑都舉行舞火龍活動,除了大坑的居民,來自不同地方的香港市民,以及外地游客,都會跑到大坑欣賞舞火龍。

220呎長的火龍骨架由野生的珍珠草紮作而成。舞龍開始時,健兒將兩萬多枝燃點着的香枝插在火龍骨架上。香枝的火點構成了火龍的身軀,在三百多名舞龍健兒的頭頂上走動。

據説,舞火龍的活動在1880年開始,目的是驅除瘟疫,老街坊稱之為「大坑夜龍」。百多年來,香港都市擴展,大坑亦漸漸成為繁榮城市的一部分,即使村屋清拆、居民遷移,但每年仍然延續著舞火龍活動。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信仰並祭拜着龍的圖騰,牠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神獸之一,其文化含義一向豐富。人們揮舞龍形作祭祀的舞龍文化源遠流長,至少在漢代已有文獻記載舞龍祈雨的儀式。

而舞火龍紮根於薄扶林村,據說已有過百年歷史,起源與大坑舞火龍相近,傳說源於十九世紀末當地發生了一場瘟疫,當時村民相信香火能驅除瘟疫,而龍又是祥瑞的象徵,故火龍巡遊有淨化全村的作用。

每逢中秋節,香港島薄扶林村居民凝聚一起,舉辦與別不同的舞火龍活動。他們會把禾草捆紮成龍的形狀,在龍身插滿香火並揮舞巡遊全村,祈求獲得神明庇佑。這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涵蓋火龍紮作、點睛、參拜、巡遊,以及名為「龍歸滄海」的送龍儀式,目的主要為祈求合境平安。

舞火龍除了是宗教節慶,也是村民社交和凝聚社群認同的場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宗族春秋二祭

「宗族春秋二祭」是香港新界宗族的傳統祭祖儀式。

每逢農曆二月、三月及九月、春分和秋分,不少宗族的成員會穿上長衫,齊聚祠堂或祖先墓地,向祖先奉上祭品,焚香叩拜,並誦讀祝文,祈願祖先庇佑,子孫福澤延綿,既是慎終追遠的體現,也有助維繫後裔子孫的團結。新界宗族至今仍保存着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風俗。

長洲太平清醮

長洲太平清醮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舉行,活動包括請神、娛神、酬神、送神等項目,主要目的在於酬神謝恩,祈求神明庇佑,普濟孤魂,達致四境平安。

每年佛誕,萬千市民魚貫湧入長洲體驗節慶氣氛,每逢此時,新聞與社交媒體上也充斥著搶包山和飄色會景巡游等精彩畫面,長洲太平清醮已然成為香港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戲棚搭建技藝

中國戲劇與歌舞表演是由原始社會的宗教儀式演變而成,在經歷多年發展后,其主要功能已從酬神轉變到娛人,對表演場地要求亦愈來愈高。漢代的棚閣、露臺與「甲乙之帳」等建築被視爲戲棚雛形,宋代大城市中的瓦舍勾欄與今日所見的戲棚已相差不遠,明末清初又出現隨建隨拆的戲棚。

至於香港地區,這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技藝隨著神功戲的興旺而落地生根,它是以竹木搭建的臨時場所,供地方組織籌辦神誕、盂蘭勝會或太平清醮等活動。戲棚搭建過程全憑師傅的經驗,按不同地形和需求作出最合宜的判斷,利用原始材料包括竹、杉木、篾等,不用一口釘或一根螺絲,僅用綁紮的方式搭建穩固。

紮作技藝

紮作技藝為一門歷史悠久之民間手藝,紮作以簡單之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及繪畫筆功製作而成。紮作技藝可分為設計、選料、紮骨、貼紗紙和施彩五個步驟。

紮作與香港人的生活既遠且近,涉及範圍廣泛。以功能區分,紮作可分為喪葬紮作、節慶紮作及裝飾紮作三類。喪葬紮作為供奉死者之祭品,主要用於喪禮之上,包括用以超渡亡魂之金銀山、金銀橋及仙鶴等。節慶紮作主要用於各類民間節慶及祭典,例如圍村點燈儀式用之花燈、盂蘭勝會及醮會中之大士王、及在各種神誕巡遊中之神像及花炮等。裝飾紮作主要包括花牌和燈籠。

▲1930年代,不少公司都推出以身穿長衫,體態婀娜多姿的女性為主角的廣告畫、月份牌,以用作商品宣傳

香港的中式長衫和裙褂,在衣着形制上沿襲歷朝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深衣制」及「上衣下裳制」,更與社會各階級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時至今日,在大小社交或典禮儀式場合上,依然不乏長衫或裙褂的身影;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體現了非遺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技藝亦因應時代變遷而不斷推陳出新,讓此項目「活」起來。

港式奶茶製作技藝

港式奶茶是香港華人社會適應英國管治下所誕生的產物,並在平民與管治者的歷史互動中不斷變化:製作奶茶需要用到乳製品,但飲用牛乳原本是西方的飲食習慣,在清末民初才傳入中國,而茶葉作為港式奶茶的基礎,主要使用由船運從英國殖民地進口的錫蘭紅茶,而非來自內地的中國茶。港式奶茶的工序繁複,其作法不是如英式奶茶般以浸泡的方式讓茶葉出味,飲用場所亦不局限於西餐廳,而是遍佈於街邊的市井茶檔,足見港式奶茶是在全球化交流下結合港人智慧的文化成果。

港式奶茶文化,結合了各種不同的意念,沖奶茶的方法也因應時代不同而轉變、社會經濟發展也改變了沖奶茶所用的原材料,早期以砂煲「煲茶」的方法,也漸漸演變成為具創意的沖茶手藝,這「手藝」或「沖茶技巧」因人而異,而「沖茶師傅」的技藝手法不一,沖出來的奶茶都會有不同的口感及個人風格。

二十世紀初在香港街頭的涼茶檔。(作者藏品)

涼茶除了是華南的地道保健特飲,亦是傳統與創新兼備的商品,在香港更加衍生為流行文化。

儘管涼茶可於日常生活中輕易接觸得到,看似尋常普通,事實上其相關文化卻深遠寬廣,更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堪稱粵港澳非遺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