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龍舟舟,出街遊
龍舟,龍舟,
遊呀遊遊,
遊到你家門口,
它擺尾又點頭,
祝你家有福祿壽:
福到你家子孫平安,
祿到你家財源又有,
壽到你家老人童顏白髮,
後輩人仔樂無憂!
一個裝扮古怪上了年紀的人,下身穿的是一條包肚的唐裝褲,朿腳,上身穿的卻是和尚的大襟短衣,束腰,肩頭披着一塊淤紅色的披布,右手拿着一條約三十公分長短的木雕龍船,龍的首尾是可以活動的,胸前遝掛着一個小銅鑼,碗口大小,一面小鼓,也是碗口大小,左手拿着一根掌巴長的小木棒,他一面敲擊着小鑼小鼓,「篤噹,篤噹」,一面就唱着這首龍舟歌。
這是一些貌似雲遊僧人,其實是沿門賣唱求乞的藝人。他們以演唱龍舟歌謀生:
龍舟舟,出街遊,
姐妹行埋莫打鬥,
封一封利市壓龍頭。
龍舟歌或稱龍舟,甚至有人稱之為乞兒歌。它在廣州市以至珠江三角洲一帶是非常流行的。
李漢樞說:
「龍舟歌」亦名「龍洲歌」。珠江三角洲一帶,城鄉密邇,河流交錯,農商舟楫頻繁,水路特別旺盛。雖水程非遙,但旅途中不少賣唱賣藝的人,上落穿插,所謂「龍舟佬」,就是一種上落這些渡船中賣唱龍舟歌的人。…… 據說,龍舟競渡,粵人視為最神聖的事,有了它作幌子,才不會給人厭逐,從而進行賣唱。(《粵調說唱民歌沿革》)
這樣說,龍舟歌不論在陸上還是在水上,多是在流動中演唱的,因此,它就不可能使用篇幅過長的演唱形式。同時,它要盡快吸引聽衆,最好是開口幾句話,就能把聽衆的興趣挑動起來,而且還要說一些雅俗共賞的吉祥話。所以,龍舟歌必須具備短、精、兆頭好等條件。
據說有位廣東順德龍江籍的破落戶,創作了這種短小精悍的說唱體的「龍舟歌」以為謀生。李漢樞說:
我們說龍舟歌創於順德人,是以下面的事實作為推斷的。過去,凡唱龍舟為生的人,十居八九都是順德籍;特別是龍舟腔調,如用廣州話演唱,從來得不到好評,所以擅唱者如非該縣人,也要學該縣鄉音,說白時更為必要。同時,這種歌唱,再沒有地方比順德人這麼普遍而愛好。產於龍江某破落戶,這是故老傳聞之說,雖無確據,亦理有可信。
龍舟歌的來源另有一種傳說,如下:
另有一說, 則謂由民族革命團體始創,是旨在宣揚「反清復明」的俚歌。自清代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一六八三年)施琅平台以後,民族革命活動即全部轉入了潛伏時期;有志之士,紛紛托迹於水驛江城進行活動。他捫有一定的口語,歌曲形式亦多;活動初期,據說即編有六七百首,宣傳他捫的政治主張,以便易於在人民群衆中傳唱。例如有一首在唱詞結構上已具龍舟歌雛形的民歌:
天生朱洪主為尊,
地結桃園四海同。
會齊洪家兵百萬,
反離撻子伴真龍。
清連擧起迎兄弟,
復國團圓處處齊。
大家來慶唐虞世,
明日當頭正是洪。
以它每句第一字聯輟起來,便成「天地會反清復大明」,有很鮮明的寓意和號召力。他們在水鄉等地演唱時,一律以手持木雕龍舟為「自家兄弟」的記號。起初,這種演唱形式稱為「龍朱歌」(暗寓明代真龍天子姓朱之意),後來大概覺得過於露骨,才改稱「龍舟歌」。久而久之,便乾脆以作為聯絡標記的龍舟為名。而他們胸前所掛的一鑼一鼓,則分別代表日和月,日月二字合為明字,以示對朱明念念不忘之意。
孔憲濤的《粵調說唱民歌簡介》中乾脆說:「龍舟約產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或清乾隆(一七三六年)年間,曲目以短篇為主。」根據是什麼?沒有說。
其實,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作為依據,去確定龍舟歌的產生年份和它是怎樣產生的。因此一般認為,無論是那一種說法,「龍舟歌」都不會是驀然「創造」出來的。它的音樂曲調和唱詞結構,都與「木魚」相似,即使不能說它脫胎於木魚,也可以說龍舟與木魚有着極其密切的互為影響的關係。
的確,龍舟歌的出現比木魚較晚,正當木魚流行非常普遍的時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木魚演唱出現摘錦曲式的曲本流行,這時候,龍舟歌也在市井中傳唱着。稍後,即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有人把一些龍舟歌稱之為「木魚短曲」。誠然,木魚和龍舟歌都是散板結構,都是不為節奏所限制的自由吟唱體,但是,龍舟歌還是有自己獨特的形式,亦有它自己產生、發展、定型、成熟的過程。它比山歌、說書更加富於表現力,而且作品多數是寫民間疾苦、生活瑣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龍舟可以見什麼唱什麼,很多是由龍舟歌手臨時隨口唱出的。因此,就很容易為群衆所喜愛所接受。它通過民間藝人沿門賣唱或同渡演唱,與成千上萬的群衆聯繫起來。
▲本文摘自《廣府風俗歌謠》
閲讀 · 推薦
2021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